客观的主观主义产物

客观的主观主义产物
                 ——从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理论分析《务虚笔记》

摘要:本文试图以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理论为基点,来分析史铁生的小说《务虚笔记》。本文认为,《务虚笔记》作为史铁生的代表作之一,除了文本里所蕴涵的哲学原理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啜外,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也极具特点,是与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作品中人物性格理论相呼应的。
关键词:《务虚笔记》,人物性格塑造,客观性,典型性,独立性,历史性

由马克思与恩格斯所共同写成于1844年的《神圣家族》中对欧仁·苏的通俗小说《巴黎的秘密》所作的专题评论,间接地阐述了马克思关于文艺作品中人物性格的理论,认为在人物塑造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现实主义原则。而坚持现实主义的原则就必须把握住人物的四个属性——客观性、典型性、独立性和历史性。客观性是人物生成的基础,典型性是其艺术形成的关键,而独立性和历史性是艺术真实、丰富、全面的前提。在马克思的人物性格理论中的这四点也构成了对一般文本解读的基点。
史铁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虽然在整体的构思与所表达的思想上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有所冲突。在《务虚笔记》里史铁生不断地强调一个关于“印象”的问题,在他的眼里这个世界是自我的,没有了“我”,世界对于“我”来说也是不复存在的。在他的“写作之夜”不断将他的“印象”延伸,故事也不断在“印象”中丰满起来,人物也由此抽丝般的牵引而出。可以说《务虚笔记》是史铁生的唯心主义的产物,但是在人物性格塑造方面却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文艺理论中的人物性格理论。

一、在主观中构筑客观
马克思在1859年《致斐·拉萨尔》的信中对拉萨尔的悲剧《封·济金根》进行了批评:“这样,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莎士比亚作为一代现实主义戏剧大师,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哈姆莱特、麦克白还是罗密欧、朱丽叶,无不取材于现实生活,通过丰富的情节和鲜明的性格特点来吸引读者和观众。而席勒却恰好相反,它从观念出发,把主人公变成他意念中的某种道德观念的化身,而不取关注人物来源于生活这一现实。那么从这里我们可以明确的知道,马克思实际上是指出了文艺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客观性。生活是源泉,人是生活的主体。所以人理所当然地来自现实生活。
而史铁生在他的“写作之夜”的伊始他就直白地说:“真实,有时候是一个传说甚至一个谣言,有时候是一种猜测,有时候是一片梦想,它们在心灵里鬼斧神工地雕铸我的印象。”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相当唯心主义的思维系统,所以整个《务虚笔记》的思维起点,是对真实的否定,对印象的展开,接着我们就在故事里看见了残疾人C,医生F,画家Z,女教师O,女导演N,诗人L,领导WR,T,HJ,M等等若干的人物都一一从他的印象中走出,我们常常可以在文本中阅读到这样的故事起点——“在我的印象里”“我想”“就我记忆所及”……然而史铁生对真实的不信任,并不影响他所塑造出的人物的客观性。很多人都认为《务虚笔记》是史铁生的半自传体小说,甚至连书本的封底上都了然地这样介绍着。笔者以为《务虚笔记》中的人物不仅仅只是对作者本人的性格复制,更多的是一种延伸,乃至虚构,但即使是虚构史铁生也很认真地站在一个现实的角度对他笔下的人物进行一个思想的完善。也许他们所做出的决定与故事的发展脉络没有得到很完满的解释,但至少在他们的想法上读者可以得到一种深切的共鸣。
作为残疾人的史铁生笔下的残疾人C就相当的具有客观性,几乎可以毫不犹豫地将他定格为史铁生的一个截面。在故事里残疾人C对于爱情渴望,但又由于自身的残疾惧怕着爱情的发展,这样一种真实的心态,无不从整个社会的状态出发,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而其他的那些人物角色也都具有相当的客观性,比如性格懦弱的医生F在当时文革的历史环境下在对爱情与前途的抉择中十分无奈地选择了前途,压抑着自己对爱情的向往。这种胆怯而屈于历史洪流的人,在现实中也实在是不少。

二、在非典型中塑造典型
客观性是人物生成的基础,但艺术作品中的人物不能仅仅限于客观性,还应该有它自己的特点,这即是人物的典型性。马克思关于典型人物作了一些论述,他认为典型人物都是多样性统一的有生命的整体,但多样性的元素中总有一个元素是占主导地位的,而且人物的典型性格在社会中是发展的。典型性是人物艺术化的标志。
在《务虚笔记》中人物的典型性是相当得具有典型性。这些人物都只有着一个简单的符号似的名字——残疾人C、医生F、诗人L、画家Z、女导演N、女教师O……并且他们都从相似的起点出发,然后他们对爱的不同诠释使其从相似的起点一点一点分裂出来,然后开始经历不同的苦难,然后开始拥有不同的未来,然后开始诠释不同的人生。这样一种的方式使得每一个人物都看似非典型,但随着故事的发生,读者却可以看见了一个个典型性的人物。而这些典型性的人物无须用其他作品中的人物做什么对比来显示他们的典型性,因为在文本中的其他人物就可以做为他的参照物。
画家Z与领导WR就有着相似的起点,他们同样拥有一个不明去向却给他们的未来造成障碍的父亲,以及一个含辛茹苦抚养他们长大的母亲,在文革那样的年代,他们不明去向的父亲铸就了他们不光彩的开始。然而年少的画家Z看透了世态,同样年少还不是领导的领导WR却依旧天真,这样性格上的差异造就了他们各自的典型形象。故事的后来画家Z依旧是一副看透世态的面目,可他却是一直沉溺在艺术的天真中的人;而领导WR在不断毁灭天真的挫折中,终于成长为一个自以为什么都明白甚至连爱情都可以不屑一顾的人。这样两种性格的强烈对比,生动地塑造出了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存生的两种典型的人物。

三、在交错中体现独立
恩格斯曾说过:“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愈好。我所指的现实主义甚至可以违背作者的见解而表露出来”。而且恩格斯于1888年4月致哈克纳斯的信中还以巴尔扎克为例提到:“巴尔扎克就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他在当时唯一能找到未来的真正的人的地方看到了这样的人,——这一切我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是老巴尔扎克最重大的特点之一。”很明显,恩格斯要阐述的正是人物的独立性。人物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难免会带上艺术家的主观倾向,但同时人物又来自现实,所以人物是按照现实的特点独立发展的,这种人物独立发展的最后结果可能与艺术家的主观倾向相背离,但这却是成功的人物刻画。
虽然史铁生在《务虚笔记》中反复地强调这是在他主观(即印象)中所产生的作品,并且他繁复的情节跳跃的叙述,使整本书里的故事都显得很模糊,但正如之前提到的这些故事的发展脉络没有得到很完满的解释,甚至有些还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可正因为这样一种交错的叙述使作者对文本中的人物可以更加的无情,这种无情让文本中的人物不仅仅只局限于一种世态的悲剧,更多的是对他们心灵的摧毁。哀莫大于心死。史铁生真正地跳出了作品,成为了每一个人物的上帝,哪怕是那个残疾人C也能无情地揭露他心灵上的疮疤,这点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是难得的。你可以用外部力量来摧毁人物,但是人物内部的瑕疵却不是每个作家都愿意揭露的。在这一点上从《务虚笔记》对比到张洁的《无字》,就让后者显得过分主观无法跳离对人物的喜好问题,也使作品中人物性格产生某种缺失。而史铁生正是很好的掌握到人物的独立性问题,使得《务虚笔记》建立于主观却不主观。

四、在繁复中重现历史
恩格斯在1890《致保·恩斯特》的信中批评奥地利作家海尔曼·巴尔关于妇女问题时说道:“妇女的皮肤是历史的发展,……因此,她不会有人类的皮肤。妇女的头发是历史的发展,……因此,她也不可能有人类的头发。如果把她(妇女)身上的一切历史形成的东西同皮肤和头发一起去掉,‘在我们面前呈现的原来的妇女’还剩什么?干脆地说,就是雌的类人猿。”这句话里,恩格斯强调了人物性格不时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具有历史沉淀的。于是关于人物的性格理论的第四点便是人物的历史性。
《务虚笔记》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所带给那一代人的影响,史铁生笔下每一个人物的每一个想法都深深地带上了历史的烙印,他们从无奈到迷茫,从迷茫到淡漠,从淡漠到醒悟,一切都显得自然而然。当中还夹杂着讲述了几个人物的父辈在战争年代的故事。在第十三、十六章,史铁生用两章的篇幅讲述了一个关于葵林里的故事,其中有一个相当典型的人物,就是葵林里的那个女人。很多人说她是叛徒,因为她在敌人的严刑逼供后出卖了她的恋人。这个人物生活在残酷的战争年代,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她只能选择背叛,因为她想活着,她的活着只是为了能再见到她爱的人。在战争结束后,她终于等到了她的恋人,但是由于新的历史环境所给予的压力,最后她只能选择送走了她的恋人。她展现出了战争年代所教会她生存的坚韧,而后是新时代所强加给她的叛徒的羞耻,同时也表现出是几千年中国封建文化所遗留下来的人性取向。正是这多方面的历史积淀,才造就这个人物典型的性格。当然,文本主要还是以文革给人物的爱情带来的冲击为主线,以一种繁复的故事叙述方式,较全面地展示了文革时期不同人物的不同故事,对文革这段历史做出了深刻的反思。而之后的故事发展,无一不体现出文革时期所带来的历史积淀对人物性格的影响。

《务虚笔记》也许可以作为史铁生对于这个世界完整的哲学思考笔记,只是他用了一个相当有趣的方式,将它们折射于一代人身上,通过他们对相同起点的不同选择,阐述了他对一个问题的多种假设性思考,到了最后又把这些回归到自我印象身上。而在对这一代人的人物性格塑造上又不脱离现实主义,极生动地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理论,从某一个角度来说,《务虚笔记》似乎可以称作客观的主观主义产物。

PS:因为找不到引文出处,所以文中关于马列文论的论述部分均为抄袭,我只勉强地写了关于《务虚笔记》的部分,而这一部分大部分来自我之前写过几篇关于史铁生的评论……

一而再PS:把《务虚笔记》跟马列文论扯到一起,真是可笑至极,顿时觉得自己的胡诌能力增强了百倍,不过实在对不起史铁生先生……

再而三PS:好歹是完成了一篇作业……暂时没力气再写《一千零一夜》了……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